日本风情画,收集有关日本方方面面的信息,包括政经,生活,文化等等。 collection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all about Japan,categories including politics,economy,life and culture.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日本人不许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穿龙袍“登基”
核心提示:1934年初春,日本把“满洲国”改称为“满洲帝国”,一个“帝”字把溥仪从执政升格为皇帝,3月1日,在关东军的导演下,美国20世纪 福克斯公司摄下了溥仪的登基大典。溥仪身着的是日本人为他设计制作的“满洲国”海陆空大元帅服,而不是他最想穿的祖上留下来的龙袍,最后在他的强烈要求 下,日本人才勉强同意他在祭拜祖宗时满足了一下愿望。
凤凰卫视[1.73 -5.98%]2011年9月1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悍然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入侵的是装备精良的,由日本天皇亲自组建、指挥的“皇家军队”,素有“皇军之花”之称的关东军,一个远东阴谋也开始破壳发酵。
日俄战争之后,本来胜利已经让日本军人享有特权和拥有强大的势力,然而此时尽管国家面临着经济危机,军方却毫无顾忌地要求得到更多的财政预算和更大的权力,为此他们不惜使用血腥的手段,拉开了向和他们不同观点的政府高官们大开杀戒的序幕。
解说:1932年5月15日,日本东京的9名陆军和海军军官,向太阳女神祈祷后,冲进75岁的首相犬养毅的官邸,犬养毅很有礼貌地将他们引进屋内,然而一位不耐烦的参与者大喊道:“谈判没有用处,开火”。9个人的子弹全部射进了这位彬彬有礼的老者的身体。
在此之前,藏相井上准之助、三井财团总裁团琢磨男爵已被刺杀,这就是日本历史中的“5.15事件”,是一批激进的法西斯少壮派军人发动的武装政变,它让这个岛国本来就不安的社会气氛更加动荡起来。
犬 养等人的被杀,是自滨口首相后的又一起刺杀事件,但事变发生后,掀起巨大轰动的不是对首相被刺杀的惊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涌进法院,用血书为凶手请愿, 公众表达出的同情是如此强烈,有人甚至将刺客称为“挡不住的爱国者”,当其中一位被告宣称他和他的同伙只不过是为唤醒祖国而敲起警钟时,公众竟全体鼓掌喝 采,审判的结果是可以预料到的,没有一人被处死刑,被判刑的40人几乎都在几年后获释。
并 不了解真相的日本民众,倾向于赞同年轻的军官,认为军队是用来拯救国家的,在这些民众的心目中,刺杀者是斗士,是英雄,除去这些军人,还有谁会为结束严重 的经济箫条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还有谁会为摆脱贫困而去使用暴力,还有谁敢于对腐败的政客、朝廷命官和财界巨头公开进行袭击。
正 是因为社会中有支持的声音,让那些激进的法西斯军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认为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国家的改变。这些激进者成为许多对现实不满的“愤 怒”青年心目中的效仿对象,他们渴望加入军队,渴望打破沉默的社会生活,用鲜血来激活手中的军刀,弄出些惊世耸闻的事情来。
步 平(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被杀的都是一些大臣,是吧,一些军方的首领,或者一些财界的一些大臣,为什么呢,当时口号就是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才 导致我们贫困的,所以是这么一种现象,那么这种现象你看发生一再发生的话呢,使得社会是非常一个动荡,这种动荡说是动荡,但其中一种精神在慢慢地酝酿,就 是军国主义的精神在慢慢培养起来,对外扩张的一种精神在慢慢培养起来。
解 说:对军部要求在中国分割“满洲”建立新国家的方案,犬养内阁从一开始就非常担心,这位曾支持过孙中山在中国推翻满清政权的首相,不想太明目张胆,以免引 起公愤,然而已经恶性膨胀起来,并横冲直撞的极端思潮已经把军队变成了恐怖势力,就连犬养这样的只不过是要求做事隐讳一些的官员,也会立刻成为他们屠戮的 对象。
在这股邪恶势力的反复清洗之下,到1936年3月成立的广田内阁,实际上已经沦为听命于军部的傀儡政府。日本人不许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穿龙袍“登基”
1924年,被抱进紫禁城的溥仪在19岁时又被民国军队逐出紫禁城,逃到日本使馆避难,日本人对溥仪很是热情周到,这对此时的溥仪来说是需要的。
“9.18”事变前的两个月,溥仪在日本读书的弟弟溥杰准备回国度假,曾经是天津日军司令部参谋的吉冈安直对溥杰神秘而郑重地说。
你到了天津,可以告诉令兄,现在张学良闹得很不象话,满洲在最近也许就要发生点什么事情,请宣统皇帝多多保重,他不是没有希望的。
来自日本人的暗示,恰巧出现在东北局势日益紧张,“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对溥仪来说是意味深长的。
我的“重登大宝”的美梦,已经做了几个晚上,这时来了这样的暗示,无论它是出于单纯的私人关怀,还是出于某方的授意,对我来说事实上都是起着行动信号的作用。
解说:溥仪虽被赶出了紫禁城,但他毕竟曾是大清国的皇帝,身边少不了为他出谋划策的前清大臣,帮他寻求重振大清王朝往日辉煌的可能,这其中有个人不能不 提,他就是后来就任伪“满洲国”总理的郑孝胥,此人是被溥仪的英文老师大力推荐的,称该人是他在中国20多年来最佩服的人。
按照他的话说,论行文做事,全中国找不出第二位来,清朝时曾任驻日本神户大使,写得一手好字,据说靠卖字即可日进千金,满清政府被推翻后,他多次拒绝民国 总统的出山邀请,宁愿闲居在家。溥仪认为此等人才竟然放弃了功名利禄前来为他效力,可见是个难得的忠臣,自此郑孝胥的命运就与溥仪和那个“满洲国”紧紧连 在了一起。
溥仪和郑孝胥父子在日本人的精心安排下,,秘密乘船前往东北,不过这些一心想借日本势力恢复昔日帝王梦的人们根本也不会想到,在他们乘坐的船上,日本人暗 藏了威力巨大的炸药,准备一旦被国民政府发现,就把船炸掉,虽然放炸药的地方离溥仪很近,他是看不到的,他看到的是郑孝胥讲了一路的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此时的郑孝胥仍沉浸在王朝复辟的幻想中,也许他认为自己在做着有一天会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大事业,只是自认为聪明的他,实在是低估了日本对中国的吞天欲望。
溥仪期望着祖上发迹的地方能给他带来好运,保佑他实现恢复大清朝往日辉煌的梦想,他认为自己终于时来运转了。
在旅顺,溥仪见到了坂垣征四郎。
坂垣是个小矮个,有一个剃光的头,一张刮得很干净的青白色的偏,眉毛和小胡子的黑色特别显眼,在我见过的日本军官中,他的服装算是最整洁的了,袖口露出白 得刺眼的衬衫,裤腿管上的圭角十分触目,加上他的轻轻搓手的习惯动作,给了我一个颇为斯文和潇洒的印象,坂垣先对我送他礼物表示了谢意,然后表明他奉关东 军本荘司令官之命,向我报告关于“建立满洲新国家”的问题。
但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溥仪从说话慢条斯理的坂垣口中听到的不是重建他的大清帝国,他也不是什么大清国皇帝,日本人只是要他来做这个“新国家”的元首。
在我拒绝了坂垣之后,郑孝胥就提醒我,无论如何,不能和日本军方伤感情,伤了感情一定没有好处,张作霖的下场就是殷鉴,我一听这话又害怕起来,我原来认为 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和我这“自与常人殊的龙种”按理不能并列,现在我看出了,在日本人心里并不把我当做“龙种”看待,因此我不得不时时注意着坂垣的那张青白 脸,那张脸竟是个没有春夏秋冬的脸。
透过坂垣那张不动声色的脸,溥仪渐渐明白,最初来“满洲”时的梦想离他有多远。
1932年3月9日,溥仪宣誓就职“满洲国”元首,自此开始了他在中国东北14年的生活。
面对日本发动“9.18”事变后,突然打破的远东局势的平衡,相关国家都被迫做出了反应。
苏联因国防边境线直接与日本占领军接触,神经变得极为紧张。
而“打倒苏联”正是日本陆军的传统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的主力,就是此时已站在苏联大门口磨刀霍霍的关东军。
事件发生后,苏联在道义上同情和支持了中国,谴责了日本的侵略,但不久,苏联外长即向日本驻苏大使馆声明,维护和加强同日本的现有关系具有很大的意义,苏 联将严格遵守不干涉各国之间冲突的政策,同时希望日本政府也要维护两国之间的现存关系,并在其所有活动和决定中考虑不违背苏联的利益。
1931年12月末,苏联外长对途径莫斯科,回国就任犬养毅外相的芳泽谦吉提议,缔结日俄互不侵犯条约,日本政府没有反应。
没过几天,苏联驻日大使拜访日本首相犬养毅时,又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同时暗示有意转让中东铁路。3月,苏联又再次提出了这一要求,甚至流露出如果日本同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可以默认伪满洲国的存在。
此时的苏联,如此强烈地希望能够得到日本的那一纸承诺和保证,是因为他们正在面临着来自西边法西斯德国的威胁,权衡之下只有先稳住远东。而这时的日本却对苏联急于想签下的协议没什么兴趣。
在日本军部的作战设想中,和苏联的这一仗是免不了的,顺利占领中国东北后,自会解决苏联的问题,这话虽然没有明着说出来,但日本的态度让苏联人那颗心一直悬在半空。
早在关东军占领锦州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即表明,不能容许侵害美国与中国所顶条约的合法性,也就是不承认日本对日本的侵入,因为这样会影响到美国在华的利益。
但当时正在经济危机的漩涡中拼命挣扎的英美两国,实在是无力顾及正在中国东北发生的事情。而日本打出的旗帜是“反苏反共”,又让他们觉得如果日本能北上未尝不是件好事,既可以利用日本的北进行动打击苏联,还可以牵制日军的兵力,使其无力南下踏入英美的地盘。
因此,美国对日本的要求是只要不过锦州就行,因为锦州是华北的门户。
英国人就更明白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多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只要日军不往南下,何必去得罪日本。然而在英美期待的目光中,正向北面的中苏边境席卷过去的日本人,在占领齐齐哈尔后却对苏联人说,他们无意采取敌对行动且准备回师锦州。
步平:日本也没有觉得马上可以占领远东的那种能力,因为当时应当说苏联在远东的军队应当说还是比较强大,这个要考虑到,何况日本占领东北的时候,它已经消耗很大的力量。
解说:转回头的日军占领了锦州,美国人虽然恼怒于日本的张狂,又担心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会引发战争,顺势把皮球踢给了国联。
解说:国联的全称叫“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1932年2月3日,由英、美、法、德、意五国组成的国联调查团从欧洲出发,前来调查“满洲事件”。团长由曾任印度总督的英国人李顿出任,放弃抵抗的国民政府将东北问题的解决全部寄托在国联调查团身上。
对于国联可能的反应,日本的对策是如果联盟意欲破坏帝国经略满蒙之根本,威胁我国国运之未来,而出现施以现实压力之情势时,则帝国无法留在联盟之内。
日本政府派出的是担任过驻华及驻美大使的松冈洋右,为日本审议李顿报告书的首席代表,松冈的形象以及他的戏剧化表演,总是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日本之所以 选中了松冈,也许与他的经历有关,在他该是个13岁的孩子那年,随船出海玩时,被他的叔父船长扔在了美国海岸上,要他自谋生路,俄勒冈州波特兰的一家美国 人收养了他,在以后成长的年代里,他用勤奋来谋取生路,俄勒冈大学毕业后,他在美国工作了3年,然后回到日本,他自诩比美国人还了解美国。
李顿报告书中袒护了日本人的侵略行为,但也指出“满洲国”的成立,是由于“日本军队的存在及日本文武官吏的活动而出现的”,同时说明“满洲国”的政治和行政权力实际上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日本认为国联对自己的支持还不够,松冈对李顿的报告书进行了批驳,日本态度强硬地要求联盟修改不承认“满洲国”这一内容,但委员会既不做出恢复原状的决定,也否认“满洲国”的存在。
就在国联对日本上次的侵略行为还未做出最后的仲裁时,日军在日本又发动了对热河的进攻,并占领了山海关。
在国联最终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后,1933年3月28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退出了国联,这是松冈第一次在国际场合露面,但这次出场让他赚足了风头,电影胶片把他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
影片中松冈退出国联,和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大笑的镜头,并非是在现场同时拍摄的,而是被制作者移花接木剪接在一起的。
陆军大臣荒木早就认为,一加入联盟就处处受约束,得不到自由,只要是离开联盟,想怎么干都是可以的,退出联盟是开拓了自由天地,所以在日本人自己的眼里,他的笑自然就应该出现在松冈退出国联的那一时刻。
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二,晴天,由于国联对日本的军事活动评价很坏,所以日本退出了国联。
国联最终未对日本采取任何行动,1933年,中国东北全部沦陷。
世界各国一直在以疑惑的目光注视着“满洲国”这个怪胎,只有生它的日本一直在颠来倒去地摆弄它,总想让它生出点新鲜的花样。为了使它更像一个“王道国 家”,1934年初春,日本把“满洲国”改称为“满洲帝国”,一个“帝”字把溥仪从执政升格为皇帝,3月1日,在关东军的导演下,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 摄下了溥仪的登基大典。
溥仪身着的是日本人为他设计制作的“满洲国”海陆空大元帅服,而不是他最想穿的祖上留下来的龙袍,最后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日本人才同意他在祭拜祖宗时满足了一下愿望。
溥仪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日本谢恩,朝和天皇裕仁亲自到东京火车站迎接,在那里,日本第124代天皇与自己炮制出来的儿皇帝戏剧化地见了面,而后一道乘马车去皇宫,这是在向世界示威,表明日本对中国东北无可动摇的战略。
从1932年夏季开始,警惕的苏军开始在沿中苏国境线的一些区域构筑据点阵地,同黑河一江之隔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周围的百姓也叫它海兰泡,是俄罗斯在远东的一个工业城市,双方隔江对望,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
对面苏联人加强防守的各种举动,被驻守边境的关东军认真地观察,并报告给他们的上级,而这时远在本土的日本军部正在仔细地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对付那个共产主义的苏联。
陈晓楠:日军全面占领东北之后,几乎与此同时,一首名为《松花江上》的歌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这片黑土地上向全国传唱开去,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面对日本发动9.18事变之后突然打破的远东局势的平衡,相关国家也都被迫作出了反应,苏联有关部门不断提示克里姆林宫,日军随时都有可能跨过长达3000公里的中苏边境线,对苏联的直接威胁已经近在眼前了,这并非是空穴来风,此时日本军部的一个绝密计划的确正在实施中。
感谢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请继续收看《帝国穴梦侵华日军东北要塞探秘》的第三集“密令589”。
Labels:
人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